許多修行人都在看佛經,佛經是讓人開悟、得智慧的,看了佛經以後,要能夠讓自己的心有所改變,然後真修實證,最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。
而要成就無上菩提,必須先克服兩種障礙,一是心理的障礙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煩惱、痛苦、壓力、憂鬱,或是一些想不開的事情…等等。
第二是身體的障礙,也就是眾生的障礙。因為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是眾生,一定要讓這些千千萬萬的眾生,都能從物質體提升為精神體而得度,才能破除身體上的障礙。
當了解佛經的知識後,我們要透過印心禪法的禪定,進入「行」的境界。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佛國淨土的種種殊勝,接下來就要更進一步地,讓自己能夠克服身體與心理的障礙,到達佛國淨土,去見證祂是如何殊勝,這必須靠印心禪法的禪定,才能做到。
禪定的好處 ── 讓身、心、靈清淨解脫
禪定是最自然的自療方法
隨著年紀增長,身體會老化,等到身體的能量衰竭殆盡,生命自然就結束了。如果屆時還沒有修行至聖位,豈不是很可惜?
擁有強健的身體,修行就不會受到色身的障礙,要強化身體,就必須讓五臟六腑保持生命力,維持健康,這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能透過禪定訓練,將呼吸進來的氣,透過專注的力量,變成元氣、真氣,再提升到「電」的磁場,甚至精煉後,可從骨髓裡產生「光」的磁場,身體就不會生病,還可以延長壽命,這就是禪定的好處。
這股生命力量,會自動將能量補充到各個器官、組織或細胞,以維持正常運作。比方老化、退化的細胞,在得到這些能量的補給後,會回復原有的功能,使細胞再生;甚至可以改變細胞最原始的基因,發生病變的地方也會慢慢地好起來,是最自然的自療方法。
人體自癒力的能量要如何開啟?在我們體內有10個很重要的脈輪,代表著許多生命體的元素,包含器官、循環系統、內分泌、骨骼等,而且是人體電能的產生地,舉凡荷爾蒙分泌、新陳代謝、營養吸收等,可以透過禪定專注脈輪而得到強化。
靜坐可以修身養性 禪定才能深入心靈
一般說來,靜坐或冥想,是讓大小腦的活動暫時停止,以達到寧靜、舒暢的境界,都是讓身心放鬆、紓解壓力的不錯方法,但大都僅止於「修身養性」的層次,對於真正要開發出潛藏的人體本能與心靈智慧,甚至達到超越地球時空,與宇宙融為一體,即所謂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,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。
真正的禪定是深入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,開發心靈智慧,讓靈性從靈氣、靈電、到靈光,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,這才是禪定的真正目的。
再從歷史上看,許多宗教的創教教主,如佛教的釋迦牟尼佛、基督教的耶穌基督、回教的穆罕默德…等,都是在「禪定」之後,與宇宙結合,得到了內在心靈宇宙的大智慧與大生命力,然後才創立了宗教。
所有生命體都是由「物質、精神與心靈」三位一體所組成,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,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,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,而這絕非一般的靜坐或打坐所能達到。
突破修行三大關卡
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,都停留在修身養性的意識修行,脫離不了「人」的層次,超脫不出三界(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,所以只能在三界內輪迴,這樣當然不可能成就佛陀。
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,是要讓眾生成佛。如何成佛?佛經上說,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一般認為這是幾億幾萬年數不清的劫數,要經過千百萬世的修行,這樣當然成不了佛,但這是「凡人知見」。
所謂三大阿僧祇劫,是指三界的障礙,也就是本心的障礙。慾界是指內心的慾念,即意識型態;色界是指生理狀態;至於無色界,則是經過生理與意識之後的潛在意識。三大阿僧祇劫並非指時間長短,而是你當下或這一生能不能克服身體的障礙及心理的障礙,如果能克服這兩大障礙,等於通過了兩大阿僧祇劫,若能再超越時空(即潛在意識、過去世的障礙),就能夠見證到佛性(又稱自性、靈性、本心)。
很多修行人就是被這些身心的障礙及潛在的累世記憶(業力)所束縛,所以才不能成就菩提。如何突破這三大關卡?一定要靠禪定的功夫。
因為禪定中可以超越生理、意識及潛意識的層次,直接進入心靈的智慧境界。那是一個光明的世界,無法以人腦想像,惟有在進入禪定以後才能夠顯現。所以修行一定要禪定,不禪定的修行只能算是「修身養性」,雖然這樣也不錯,但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,一定要超越這個層次,才能找到本有的智慧。